
【點新聞報道】據央視新聞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對全球貿易夥伴徵收額外所謂「對等關稅」,引發美國國內和國際社會強烈不滿。面對國內通脹上升和經濟衰退的擔憂,特朗普提出一項新計劃,通過其關稅政策籌集的資金替代聯邦所得稅,從而徹底改變國家的財政狀況。
在福克斯新聞於當地時間4月15日播出的採訪中,特朗普表示,美國將從關稅中將獲得足夠多的資金,關稅「很有可能」取代所得稅。

「真的有可能,」特朗普說,「關稅帶來的收入可能非常豐厚,足以取代(所得稅)……要知道,在過去,大約在1870年到1913年間,關稅是唯一財政來源。那是我們國家相對最富有的時候。我們曾是最富有的。」
有研究認為,從1790年到1860年,關稅佔美國聯邦收入的九成。這種情況持續到1913年,美國通過憲法第十六修正案,確立了國會徵收聯邦所得稅的權利。在該修正案之後,所得稅逐漸變成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
特朗普還聲稱:「他們喜歡把大蕭條歸咎於關稅。但大蕭條在徵收關稅之前就已經到來。」

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打關稅戰時,不少美媒就把他和胡佛總統相提並論。《紐約時報》曾評論稱,在特朗普身上看到了赫伯特·胡佛的身影。1930年,胡佛簽署《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將關稅擴展至兩萬多種進口商品。數年間,美歐貿易量銳減三分之二,全球貿易也遭受重創。美國經濟非但沒有好轉,反而進一步陷入了大蕭條。
當被問及美國將從新的關稅政策中賺多少錢時,特朗普說:「一年下來,幾十億美元,甚至幾千億美元。之前我稍微暫停了一下,降低了一點,因為,你知道,我想要過渡一下。你必須靈活點。但我們每天能賺二三十億美元。我們從來沒有賺過這麼多錢。」
自上任以來,特朗普曾多次提出「以高關稅替代企業和個人所得稅」的主張,稱此舉能從競爭對手那裏榨取金錢,從而減輕美國人的稅收負擔。
不過,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由關稅代替所得稅的計劃難以實現。稅務基金會首席經濟學家埃麗卡·約克(Erica York)指出,要彌補所得稅約2萬億美元的收入,以2023年為例,關稅稅率需高達69.9%,且前提是進口量不變,這幾乎不可能。

而且,一個世紀前的美國政府與今天大不相同。關稅是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時,聯邦政府支出僅佔GDP的很小一部分,僅略高於GDP總額的2%。2023年,聯邦政府支出佔GDP的22.7%,是之前百分比的十倍。所得稅帶來的收入顯然無法被關稅取代。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傑弗里·薩克斯認為,美國政府財政危機的根源是政府每年的支出遠超出財政收入,關稅收入根本不足以從根本上解決財政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