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煒
這個復活節長假期港人北上消費人數再創新高,首日(4月17日)離境人數達到61萬,較去年同期增長15%。而且此次北上度假的範圍已不限於深圳,因為高鐵的交通便利,不少港人的目的地拓展至「三小時高鐵圈」,足跡到達長沙、桂林、南昌等臨近省份城市。關口和消費場景的暢旺既展示了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樂觀,也是對大洋彼岸特朗普團隊全球霸凌的無聲蔑視,是全國上下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共同面對貿易戰的底氣,更是對未來經濟前景以及吸引外國遊客和投資的信心。
上一期筆者將美國的貿易夥伴按本國(或地區)市場大小和產品競爭力(包括產品服務和價格競爭力)強弱兩個維度分為四種類型:小市場強產品、小市場弱產品、大市場強產品、大市場弱產品,各國(或地區)根據自身條件不同對貿易戰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小市場強產品國家如日本(人口雖多但老齡化,產品技術服務有優勢)、越南(人口不少但人均收入尚低,價格有優勢)等,大概率願意放棄自身關稅換取美國零關稅,但是如今算盤打的噼啪響力求贏盡的美國願意嗎?事實所見美國違背承諾得寸進尺提出了更多的對價要求,美越美日第一輪談判均鎩羽。
又有傳言美國要求各談判國限制與中國的經貿往來,包括越南、墨西哥會應美國要求追加對華關稅。筆者相信有關國家會權衡利弊,特朗普一直信心滿滿的是美國的消費力,但這種名義上的消費力依賴的是美元的溢價,除開美元信譽的保護其數量級與中國完全不在一個層級。更何況一邊是信口開河出爾反爾,一邊是言出必踐淡定從容;一邊是力求搜刮乾淨,一邊是給當地帶去稅收和就業。
小市場弱產品國家(或地區)如果不是從事轉口貿易,大體選擇無視,或者為了保護僅有的本國產業維持關稅。大市場弱產品的典型國家印度,大概率會維持自身的關稅以保護本國產業。而大市場強產品的國家/地區如中國和歐盟(作為單個貿易夥伴看待),才是受關稅主要影響,但也是真正有資源、有底氣同美國硬剛的。而博弈的籌碼,就是看對彼此市場的依賴程度,以及國內或海外是否有替代產能供應。
回顧美國過去30年出口行業構成變化,雖然出口總額持續增長,但製造業比重從70%下降到如今約45%,服務業佔比持續增長,2024年達到36%。目前,美國出口商品佔比較高主要為資本貨品(包括航空航天產品、機械設備、半導體及電子設備,佔比約40%,主要出口歐盟、加拿大和中國)、能源化學品(包括石油天然氣、化學品、金屬及材料,約30%)、消費品(包括汽車及零部件、醫藥、消費電子,約15%)和農產品(包括大豆、玉米小麥、肉類等,約10%)。出口目的地依金額佔比為:加拿大(佔比18%)、歐盟(16%)、墨西哥(16%)和中國(8%)。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構成如下:農產品(佔比50%)、能源化學品(25%)、資本貨品(20%)和消費品(10%),可以看到美國出口到中國的主要商品可替代性是很高的,因此中國的反擊非常直接乾脆。雖然農業人口僅佔美國就業1.5%,一些朋友認為對手可能不會感受其痛,殊不知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大選關鍵的搖擺州。
而美國進口商品佔比主要為資本貨品(包括高科技製造業所需的電子設備、電信設備、計算機、機械設備等,佔比約27%)、消費品(包括醫藥製劑、手機及其他家用電子產品、服裝、傢具等,佔比24%,中國是主要供應國)、工業供應和材料(包括石油、化工、金屬製品,佔比21%)、汽車及零部件(佔比12%,加拿大和墨西哥是主要供應國)和食品飼料飲料(包括咖啡、水果、酒類,佔比8%)。主要進口來源國有中國(佔16.5%,主導消費品和電子產品)、墨西哥(佔14.3%,主要汽車和零部件)、加拿大(佔13.8%,主要能源和工業材料)以及日本和德國(合計佔9.3%,主要高端機械和汽車零部件)。在這些產品中,其國內產能替代難度較高的包括芯片製造和設備、電子消費品(如手機)和主要由中國供應的稀土,而有些是需要大幅提高價格才能替代的,如服裝。因此,如果爆發全面貿易戰,美國遭受的短期陣痛是要強於中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