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譚鎮國
抗日戰爭歷史是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在香港這片土地上,同樣留存着抗日歷史的痕跡。從東江縱隊的游擊戰場,到民間自發的保家衛國行動,香港儲存着豐富的抗戰遺址和故事,無數英雄事跡亟待被發掘與銘記。如今,以「紅色旅遊」為載體,挖掘香港抗戰遺址的歷史價值,既是對先烈的致敬,也是增強民族認同、激發愛國情懷的重要途徑。
事實上,香港許多繁華街道和寧靜村落都曾是抗日戰場。這些遺址歷史厚重,如今卻面臨消失的風險。香港擁有多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且極具旅遊與教育價值,如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園碑、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等皆是「紅色旅遊」資源。然而,現時公眾對這些歷史地點的了解還不夠深入。在長洲、大嶼山等地增設紀念設施以及開展抗戰歷史旅遊線路,有助於提升相關歷史地點的知名度。除了已有的設施,像鹿頸戰地遺蹟徑、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羅家大屋(東江縱隊交通站舊址)等地也需要更多關注和保護。
抗戰遺址的保護是發展「紅色旅遊」的基礎,可以通過民間力量進行普查和分級保護,還原歷史場景,例如使用數位化技術展示抗戰歷史,呈現東江縱隊的交通網絡;設置長洲、大嶼山等地抗戰遺址標識系統,讓遊客在遊覽中直觀地感受歷史。在線路設計方面,可以串聯歷史與地域文化,通過主題線路實現「點線面」結合,例如離島抗戰之旅可串聯長洲、大嶼山、南丫島等地的游擊戰場,結合海島風光,打造沉浸式體驗;新界歷史徑可以烏蛟騰、鹿頸等地的紀念碑為核心,講述民間抗日故事,融入客家村落文化;城市記憶之旅可挖掘市區內隱蔽的抗戰遺蹟,對比今日繁華,凸顯和平價值。
香港亦可以通過跨區域合作,融入大灣區的「紅色旅遊」網絡。香港和廣東在抗戰歷史上有着緊密的聯繫,東江縱隊的活動跨越粵港兩地,像惠州羅浮山司令部、深圳白石龍營救舊址等重要節點,都適合納入「一程多站」旅遊產品中。跨區域合作不僅能共享遊客資源,還能深化區域歷史認同。在資源整合的基礎上,香港可以開發出兼具教育性和吸引力的紅色旅遊線路,提升本土歷史敘事的完整性,並為旅遊業注入新的活力。
「紅色旅遊」是將歷史教育與經濟推動結合的一種創新策略。香港擁有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開發這些資源不僅可以讓遊客更好地了解歷史,也能提高民族自豪感。根據《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發展「紅色旅遊」被視為推動文化旅遊的有效手段,不僅促進旅遊業多元化,還加強了兩地文化交流。
挖掘和推廣「紅色旅遊」不僅是振興經濟的一種方式,更是對文化自信的重塑。我們需要用創新的方式挖掘和展示這段歷史,通過持續的教育和有趣的活動,找到香港旅遊的獨特定位,並在國際旅遊版圖中強化自身的地位。
(作者為全國青聯委員、新界社團聯會理事長、北區區議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