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導】香港首階段「走塑令」實施已滿一年,綠色環保組織「綠惜地球」調查顯示,超過70家零售商、非牟利團體及網購平台仍在售賣受管制的「氧化式可分解塑膠」產品。這些打着「環保」、「可降解」旗號的商品,早已滲透進市民日常,從裝裹剩菜的保鮮袋,到清理寵物糞便的拾便袋,看似「環保」的外表下,隱藏着對環境的巨大威脅。
從環境維度來看,「氧化式可分解塑膠」絕非真正的環保材料。這類塑膠通過添加特殊添加劑,使其加速碎裂成微塑膠,不僅無法完全降解,還會滲透土壤、污染水源。香港作為高度依賴海洋資源的經濟體,微塑膠污染將直接威脅漁業資源和海洋生態平衡。香港理工大學有研究表明,微塑膠進入海洋後,會被海洋生物誤食,進而通過食物鏈影響到人類健康,長期來看,甚至可能影響相關產業發展和糧食安全。
在社會層面,市民成為了「偽環保」產品的直接受害者。商家利用模糊不清的「環保」、「可降解」標籤誤導消費者,讓消費者在購買時難以準確判斷產品的真實屬性,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支持了污染環境的產品。此外,市民為環保付出的努力也因這些「偽環保」產品而大打折扣。比如,市民進行垃圾分類時,混入的「氧化式可分解塑膠」產品會干擾可回收或可降解垃圾的正常處理流程,降低整個社會環保行動的效率。
香港「走塑令」實施周年的現狀,折射出在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環境責任落實、監管效能提升與公眾參與協同仍有優化空間。儘管挑戰重重,政策推行成果已逐步顯現。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於2025年4月16日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時指出,自2024年4月相關法例實施後,外賣「走餐具」的市民顯著增加,連鎖食肆反饋超80%的顧客主動選擇無需外賣餐具,預估該法例每年平均能為香港減少超6000萬套即棄餐具進入堆填區。未來,隨着社會各界對「走塑令」行動的認知持續深化,各方協同發力,香港有望在塑料污染治理與可持續發展領域實現更大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