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今日(22日)是「世界地球日」,同時是管制即棄塑膠法例生效一周年。點新聞記者今日走訪多間商戶,了解政策帶來的成效。
商戶蔡先生歡迎「走塑」措施,認為過去一年市民的環保意識日益增強,許多顧客改用可重用環保餐具,有助減少製造塑膠垃圾,改善環境。被問及成本,他回應指,目前增幅不多,客人普遍願意支付額外金錢購買環保餐具,政策帶來的財政負擔仍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政府早前計劃於2025年實施第二階段「走塑」,禁止向顧客銷售或提供膠杯、食物容器及蓋等,目前仍未有正式的落實日期。雖然認同「走塑」,但蔡先生仍然期望,政府在推動第二階段時,設立6至9個月的適應期,便利商戶轉型。以其餐廳為例,定位屬於平民飯堂,主要顧客來自周邊社區,難以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需要時間適應。環保署早前指,截至本月中,仍有21間食肆在收到書面警告後持續違規,被發出定額罰款通知書。蔡先生認為,該批食肆屬故意違例,理應嚴懲,強調雖然成本上升,但金額有限,違規食肆的數目只佔少數。

不過,亦有商戶對「走塑」政策的成效抱有懷疑態度。方先生舉例指,食客將紙飲管放入汽水,會出現「噴泡」等現象,有時會「軟身」,無法使用,變相要食肆額外提供飲管,增加垃圾棄置量。他更指出,部分替代品的生產過程依舊造成浪費,重申環保不能一蹴而就,否則會本末倒置。
方先生期望,政府彈性處理「走塑」政策,尤其是不少環保容器及蓋無法承受高溫,飲管亦不方便飲用,未有合適替代品,期望部分限制能適當地放寬。他續說,目前市道轉差,政府若然硬性執行的話,只會令成本上升,不利食肆繼續經營,建議當局押後第二階段。

除了食肆之外,另一個受政策影響的,便是塑膠批發商。回顧過去一年,張先生說,社會由最初不適應,到現在面對現實,部分人依然使用塑膠製品,只是方式方法改變,如改為網購等等。他提及,網購產生的垃圾比餐飲和酒店等行業更大,如紙盒、發泡膠袋、膠紙等等,反而政府不應厚此薄彼,無視相關問題。
提起收入,張先生指,生意額已經較高峰期大幅下跌,「由以前可以賺人工加積蓄,到現在只能『食老本』,人工都未必有」。對比以往聖誕和復活節的盛況,他說,剛結束的假期生意非常慘淡,較少市民訂購餐具,無法分辨是環保措施抑或是市道轉差帶來的影響,目前只能見步行步,暫時有三成收入來自銷售環保餐具,仍然未能填補塑膠用品銷售額下跌帶來的損失。
對於政府支援措施,張先生表示,自己從事塑膠批發已有40多年,由小時候初出社會,和父親共同經營,到目前61歲,已經很難再轉到其他行業,令原來的退休計劃大失預算。雖然塑膠批發沒有牌照,但他期望政府參考當年交還家禽零售牌照的方式,向有一定年資的批發商作出適度賠償。
(點新聞記者王俊傑報道)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