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有片)31.5小時生死行軍 11天搜索6萬平方米 特區救援隊的鐵血與溫情

【點新聞報道】3月28日下午,緬甸發生7.9級強震,造成重大傷亡。香港特區政府接獲國際救援請求後,迅速啟動應急機制,由保安局、消防處、入境處及醫管局組成的51人專業救援隊攜9噸物資,於地震次日抵達災區,成為第六支抵達的國際救援隊伍,向世界展現香港的國際責任與高效行動力。

消防處講述救援行動的詳情及背後故事。(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極限挑戰:31.5小時生死行軍

救援隊原計劃從仰光機場4小時抵達震央曼德勒,卻因道路全毀、餘震不斷,被迫改道內比都。隊員頂着40攝氏度高溫,在傾頹公路中徒步開路,沿途經歷6次餘震威脅,耗時31.5小時突破「陸路孤島」,最終抵達重災區曼德勒。消防處特種搜救隊隊長張向榮回憶,卡車輪胎被鋼筋刺穿3次,但無人提議折返。

隊員耗時31.5小時突破「陸路孤島」,最終抵達重災區曼德勒。(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消防處講述救援行動的詳情及背後故事。(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生命奇跡:被困125小時狹縫救援

在曼德勒某倒塌酒店,救援隊透過專業攝像機發現一名受困125小時的倖存者。現場鋼筋交錯,作業高度不足1米,隊員跪地操作液壓頂撐器,耗時3小時開闢生命通道。當倖存者被抬出時,現場200餘名各國救援人員集體鼓掌致敬。醫療團隊隨即施打強心劑並空運送醫,此案例被列為國際救援教科書級範例。

消防處講述救援行動的詳情及背後故事。(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科技賦能:智能系統突破困境

在緬甸地震救援中,香港特區救援隊11天內搜索57處地點、覆蓋60,850平方米,以科技賦能提升救援效能。面對災區通訊中斷,隊伍啟用8部衛星電話構建應急指揮網,智能倉儲系統精準調配破拆工具與醫療物資,微震監測儀成功預警3次5級餘震,為全隊爭取撤離時間,使救援效率較其他救援隊提升40%。

為掌握災區全貌,救援隊運用無人機航拍,突破傳統視角,30分鐘內即可生成三維模型,而針對餘震頻發、建築物不穩定的危險,救援隊採用新型紅外位移監測器,遠距離架設,無需接觸危樓,能偵測2毫米級微小位移並即時發出警報,保障在災區建築物中救援人員的安全。

智能倉儲系統精準調配破拆工具與醫療物資。(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在緬甸地震救援中,香港特區救援隊以科技賦能提升救援效能。(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跨界協作:從聯合搜救到人道關懷

特區救援隊與中國國家隊建立「三聯機制」,共享重型裝備與衛星地圖,共同完成5次高危區域搜救。醫療組亦同步開展2日義診,救治35名傷患並捐贈23噸物資。心理輔導員更為災民開設臨時兒童照護站,以粵語兒歌安撫受創幼童,溫暖場景令聯合國觀察員動容。

鋼鐵意志背後的人性溫度

在日夜溫差逾10度、帳篷蚊蟲肆虐的極端環境中,隊員們全程佩戴N95口罩作業,每日僅靠4小時睡眠維持體能。為安撫家屬,隊伍首創「戰地家書」制度,每晚透過衛星網絡傳送30秒語音報平安。此舉獲家屬聯名致信特首,譽為「最有人情味的鋼鐵隊伍」。

此次行動中,香港特區救援隊以零傷亡、零感染成績完成任務,這場跨越國界的生命接力,不僅為香港積累實戰救援經驗,更展現了香港消防專業與溫情並重的人道使命。

隊員們全程佩戴N95口罩作業,每日僅靠4小時睡眠維持體能。(點新聞記者鄭洢林攝)

(點新聞記者鄭洢林報道)

相關閱讀:

點直播|特區救援隊分享緬甸搜救行動背後故事|4月22日

(有片)李家超讚揚特區救援隊:彰顯香港公職人員專業精神

(有片)特區救援隊11日內出動61次 李家超:你哋係香港嘅驕傲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有片)31.5小時生死行軍 11天搜索6萬平方米 特區救援隊的鐵血與溫情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