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今日(24日)是第十屆「中國航天日」。今年航天日以「海上生明月,九天攬星河」為主題,主場活動在上海市舉辦,航天教育學校聯網和航天文昌科普基地在香港舉辦「香港分站主題系列活動」,大會特邀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首任大隊長申行運擔任講座嘉賓,分享航天的基本知識、中國航天員的選拔標準、訓練過程,以及在太空生活的點滴與挑戰。
由內地和本港近70間中小學組成的航天教育學校聯網,在長沙灣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舉行第十屆「中國航天日」香港分站活動。今屆首次從3000名蘇州學生和2000名香港學生中,透過網上學習、問答和面試,分別選拔出20名小航天員和小載荷專家。
申行運發言時表示,希望學生們「愛科學、愛航天、愛祖國」,同時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樑之才;亦希望有更多青年投身航天業,期望學校做好科學教育。他指出,中國航天員隊伍目前已選拔至第四批。另外,港澳地區各有一位載荷專家入選,預計明年有機會執行太空任務。

申行運認為,香港在培育航天人才方面具備良好土壤,他多次赴港澳舉辦航天講座,目睹青少年對航天的熱情,相信未來航天隊伍中「少不了香港、澳門的孩子們」。
至於如何加強航天人才培養,申行運表示需要從學校、家長及學生三方面入手,學校需加強航天科普教育,配備專業師資,鼓勵學生參與航天相關活動與競賽;家長需引導孩子根據興趣和發展方向選擇道路;而學生需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吃苦精神,「怕吃苦就無法成為太空人」。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課程支援)謝婉貞在致辭時表示,教育局持續在中小學推動科學教育,通過課程改革及多元化措施,從小培養學生對科學及創新科技的興趣與能力。在課程設置方面,教育局在小學增設科學科,並優化初中科學課程,強化九年一貫的科學教育。
她表示,透過航天教育一系列活動能夠深化學生對航天知識的理解,讓航天夢想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同時,她亦鼓勵學生努力學習,未來為國家航天及創科事業貢獻力量。

另外,大會早前舉辦「第一屆香港航天畫比賽」,共30多間中小學參與。獲得金獎的中華基督教會基慧小學(馬灣)小四學生劉峻睿表示,獲獎畫作以神舟飛船、嫦娥探月等標誌性航天工程為靈感,展示描繪了中國航天技術的飛速進步。而畫中一名小男孩象徵着年輕一代對航天科技的熱忱與追求,而陪伴他探索宇宙奧秘的,正是香港出生的大熊貓龍鳳胎,寓意香港與國家同心同行,共同開拓航天夢想。

活動上,海南省教育國際交流協會與中華基督教會(香港)教育事工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暨瓊港姊妹學校。海南省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王夏鷗表示,期待瓊港兩地教育深化交流共促成長,開展航天工程師沉浸式體驗項目,讓航天夢想照進現實,開展各種主題的交流合作項目,拓展視野,共創未來。


大會早前亦舉辦「第一屆香港小航天員及小載荷專家」比賽,本港有2000名學生參與,參賽者需熟讀「網上自學一百篇」航天文章,完成「星空劄記」,並通過兩輪網上問答及面試,最後選出10名「小航天員」和10名「小載荷專家」。



獲頒「小航天員」的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的陳信言同學表示,從小就對科學充滿興趣並積極參加校外的科學探索活動。對於比賽,他表示「面試最難,要在6分鐘內充分展示自己的優勢。」為此他準備了三四個月,每晚堅持整理筆記、歸納重點。作為香港跳繩少年代表隊成員,他相信自己的運動能力和學業表現將助力未來投身國家航天事業。
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愛蝶灣)的徐同學表示,獲得「小航天員」獎項非常興奮自豪,透過本次選拔賽他學會了耐心與自信,將着重提升自己的數學能力和體能素質,為成為真正的太空人繼續努力。

獲得「小載荷專家」的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的馮同學,對香港載荷專家最快將於2026年執行太空任務感到振奮,期盼該專家能在太空進行更多實驗,向世界展示香港的獨特魅力。同時,他希望未來能成為載荷專家,探索宇宙,申行運亦叮囑他專注學業,多閱讀科學類書籍報刊。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副校長鄭俊傑指出,香港學生對航天知識的了解相對不足,與內地學生存在明顯差距。透過比賽等形式,能加深學生對航天知識的認識。他強調,航天發展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認識國家航天成就能增強學生的自豪感。「愛一樣東西,才會珍惜它。愛國也一樣,讓學生了解國家的成就,他們就會發自內心地熱愛。」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華夢晴報道)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