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為進一步深化中國與東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與東盟區域合作,中國—東盟聯合合作委員會代表團於本月23日至24日訪問香港。訪港期間,代表團與特區政府主要官員、立法會主席和其他主要機構代表會面交流,並參觀超級一號貨站和立法會。在代表團結束訪港行程轉往深圳繼續訪問時,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今日(24日)傍晚設宴款待大家。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崔建春在晚宴上致辭表示,此次訪問是東盟深入了解香港的好機會,他期待代表團通過行程「愛上香港」,希望東盟國家深化與香港合作,共同把握粵港澳大灣區與「一帶一路」機遇,開創互利共贏新格局。
本次代表團由中國駐東盟大使、中國東盟聯合合作委員會共同主席侯豔琪,以及馬來西亞常駐東盟代表(大使)、中國東盟聯合合作委員會共同主席薩拉·阿爾·巴克里·德瓦達森共同率領。成員包括柬埔寨、印尼、新加坡、泰國、越南、東帝汶、老撾、菲律賓、汶萊等東盟成員國常駐代表,以及東盟秘書處副秘書長等10多位高級官員。
代表團於23日抵港後,先參觀超級一號貨站,深入了解香港作為全球物流樞紐的運作效率。行程包括與署理行政長官林定國會面,以及與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會面,探討香港物流發展策略,如智慧港口建設、大灣區跨境貨運整合;與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香港金融管理局及香港交易所代表會面,了解金融科技創新及綠色金融發展;與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香港貿易發展局探討數碼貿易與中小企業合作機制等;參訪立法會,了解立法機構職能,並就區域法律協調交換意見。
代表團今日傍晚出席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所設的款待晚宴,崔建春致辭時,開篇即點明「一國兩制」是香港長期繁榮的核心保障。國際社會對「一國兩制」時有誤解,但實踐證明,「一國兩制」既維護國家主權,又保留香港特色,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樹立典範。

崔建春表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東盟國家發展極需資金,而香港股市、債市及風險管理工具可提供高效融資平台。他舉例,香港金融市場規模全球第三,僅次紐約與倫敦,未來將強化綠色金融與金融科技創新,支持東盟基建與中小企業發展。
「香港深水港與航空貨運量國際領先,超級一號貨站運作效率更是業界標桿。」崔建春指出,香港可與東盟港口共建智慧物流網絡,推動「海上絲綢之路」供應鏈整合,降低區域貿易成本。此外,他還提到香港的零關稅優勢,但美國對香港施加145%的不合理關稅,極需東盟夥伴共同反對貿易霸凌。
崔建春特別提到香港的「國際人才樞紐」角色。他說,逾30萬印尼籍與20萬菲律賓籍人士在港生活,東盟學生赴港留學人數逐年增長,這些紐帶為區域合作奠定人文基礎。他並透露,中央正在完善機制,推動香港在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發揮更大作用,例如透過10個東盟駐港總領館深化政策協調等。
談到香港與東盟的合作,崔建春列舉了多項成果,包括雙方已簽署自由貿易與投資協定,8個東盟國家開通直航香港航班,去年東盟更成為香港第三大外資來源地。「香港不僅是『超級聯繫人』,更是『超級增值人』,未來可在大灣區建設、數字經濟等領域與東盟探索新模式。」
「從金融創新到人文交流,香港的經驗值得共享。」崔建春說。他期待代表團通過行程「愛上香港」:「香港的繁榮關乎所有人利益,我們將全力支持東盟與香港合作,為區域和平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泰國代表:對香港創新能力印象深刻

代表團成員之一、泰國常駐東盟代表(大使)潘媞葩·伊安蘇達·埃卡洛希(Phantipha Iamsudha Ekarohit)在昨日晚宴後見傳媒時表示,本次訪港行程讓他們對香港的最新發展有了更深入了解,尤其是在物流和金融領域,香港的創新能力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潘媞葩表示,泰國與香港的合作潛力巨大,特別是在綠色金融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她說,隨着東盟國家致力於在2045年前實現綠色目標,香港的綠色金融策略、在資本籌集和創新機制方面的優勢,將有助於支持泰國及其他東盟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對香港與東盟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和《投資協定》,潘媞葩認為,這兩項協定自生效以來已在促進貿易與投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希望能進一步強化這些協定,以促進雙方的經濟合作。
潘媞葩特別提到,粵港澳大灣區對國際企業和投資者極具吸引力,她鼓勵東盟國家充分利用這一平台,促進地區內的互聯互通和經濟增長。香港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具備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經濟優勢,可以成為東盟國家與中國內地之間的橋樑。「我對未來的合作充滿信心,期待能在多個領域實現共贏。」
馬來西亞代表:香港法治是吸引外資關鍵

馬來西亞常駐東盟代表(大使)薩拉·阿爾·巴克里·德瓦達森(Sarah Al Bakri Devadason)分享表示,此次訪港行程緊湊且極具啟發性,代表團不僅參觀超級一號貨站、會晤特區政府高級官員,更與立法會主席梁君彥交流區域法律協作經驗。她認為,香港的法治基礎與獨立司法體系是吸引外資的關鍵:「穩定的政治環境與政策透明度,令企業能在此安心投資。」
薩拉指出,香港金融服務水平全球排名僅次於紐約與倫敦,其股市、債市及綠色金融產品為東盟基建項目提供重要融資渠道,「香港正積極拓展金融科技與風險管理工具,未來可協助東盟中小企業對接國際資本市場。」
在貿易方面,香港是馬來西亞新婚夫婦熱門旅遊目的地,每年吸引大量旅客。薩拉坦言,儘管馬來西亞人口僅3500萬,但香港作為東盟第七大貿易夥伴,雙邊合作潛力巨大,「香港計劃在吉隆坡設立貿易辦事處,進一步推動電子商務與數碼貿易合作。」
薩拉特別提到港馬兩地的人文紐帶。她說,目前約有1.7萬名馬來西亞人在港生活,其中,450名學生獲香港特區政府獎學金支持,「這些學子不僅促進文化交流,更為兩地科技、物流等領域儲備專業人才。」
薩拉透露,馬來西亞正與香港探討勞動市場經驗共享,優化人力資源管理機制。
柬埔寨代表:推動港口聯動與供應鏈整合

柬埔寨常駐東盟代表(大使)恒薩利(Heng Sarith)日表示,柬埔寨支持香港加入RCEP,未來將推動兩地港口聯動與供應鏈整合,共拓區域發展新機遇。
恒薩利表示,此次訪港行程是「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的重要活動之一,旨在深化彼此務實合作。他特別肯定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與「超級聯繫人」的角色,認為未來可進一步探索港口智慧化、海事聯運等方面的合作,提升物流效率,降低跨境貿易成本。
恒薩利透露,香港去年在柬埔寨設立經貿辦事處,雙邊合作邁入新階段。目前,香港企業是柬埔寨重要外資來源,尤其是在服裝製造、經濟特區投資等領域。「金邊、西哈努克等地的經濟特區中,多家港資企業已建立生產基地,既帶動當地就業,亦實現互利共贏。」
恒薩利表示,柬埔寨為外資提供稅收減免、土地優惠等政策,吸引香港投資者布局紡織、電子等產業。「我們期待更多港企參與柬埔寨基礎建設,例如西哈努克港擴建工程,可引入香港的港口管理經驗與技術。」
對香港申請加入RCEP,恒薩利坦言,達成共識需時間,但柬埔寨明確支持香港參與,「RCEP涵蓋東盟、中日韓等經濟體,香港加入後可進一步打通區域供應鏈,尤其為東盟農產品進入內地市場提供便利。」他強調,香港的自由港政策與關稅優勢,將強化其作為中國與世界的橋樑功能。
恒薩利又提到,東盟峰會將於5月討論深化「東盟—中國—香港」三方協作機制,重點包括數字化貿易規則協調、跨境支付系統對接。
「這是我首次訪港,香港的高效金融交易與多元文化令人難忘」,恒薩利說,人文交流是合作根基,柬埔寨將推動更多學生赴港研修,並鼓勵兩地智庫開展「一帶一路」項目研究。「我們期待香港持續發揮獨特優勢,與東盟共創包容、可持續的區域發展模式。」
(香港文匯報記者胡恬恬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