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中企新風采|中鐵特製「紫荊」盾構機 加速元朗南開發

左圖:翟志恆表示,「紫荊號」實現「單機全流程作業」,支持場外預製再現場拼裝施工模式。
右圖:中鐵的創新技術在港示範,獲海外市場青睞,為中國建造技術走向國際開闢了新途徑。

在「中國製造」這份新時代波瀾壯闊的畫卷中,不僅有震撼的大國工程,也有小而美的匠心項目。中國中鐵特意為元朗南項目量身打造「紫荊號」U型盾構機(UTBM),將內地最先進的工程施工方法應用在香港。

中國鐵路工程(香港)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經理、元朗南第一期工地平整及基礎設施工程項目副經理翟志恆接受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訪問時表示,「紫荊號」實現「單機全流程作業」,支持「場外預製再現場拼裝」施工模式,不僅將工程的施工速度提升50%以上,更大幅降低了高風險地下作業的人力需求,透過標準化提升工程品質精度,並針對香港的施工環境將設備的寬度壓縮至極限,將工程對附近居民出行的影響降至最低,同時大幅縮減碳排放等。

翟志恆希望這項創新技術未來可繼續在香港其他工程推廣使用,並帶動本地建造業的技術革新。他還透露,該技術在香港的示範效應已初見成效,包括阿聯酋在內的多個海外市場對此表現出濃厚興趣,為中國建造技術走向國際開闢了新途徑。

阿聯酋對新技術感興趣

元朗南項目主要沿元朗明渠兩側的公庵路和僑興路進行,計劃在明渠多處加建上蓋結構。翟志恆指出,香港同類工程普遍採用傳統的挖掘與側向支撐(ELS)方法,涉及大規模土方開挖,同時要安裝大量支柱和橫撐;還需要在施工現場需配置眾多工人進行多工序作業,同時運作多台重型設備,包括打樁機、大型吊機等。這種施工方法不僅佔用大量施工場地,而且由於設備主要使用汽油驅動,導致碳排放量居高不下。

「紫荊號」U型盾構機創造了全新升級的施工方法。翟志恆表示,中國中鐵為香港量身打造「紫荊號」的初衷,正是由於施工道路比較狹窄、擁擠,希望盡可能減少工程對元朗南交通的影響,最終透過高度定製化的技術方案,將設備寬度壓縮至極限,整合了管廊運輸、開挖、支護、掘進、架設、側縫填充等設備於「紫荊號」一體,僅佔用公庵路兩條車道中的部分空間。

「紫荊號」UTBM開創的箱涵施工方法,採用封閉式掘進與智能拼裝技術,減少75%土方開挖量,碳排放亦較低,針對有關工程施工地為砂質粉質黏土地質,周邊地下水充沛,且局部地段含淤泥較多,「紫荊號」UTBM的施工風險系數亦較低。「這種技術發展,是出於人文關懷角度,期望能把人解放出來,盡量讓人從事一些相對比較安全,比較簡單的工作,其餘比較繁重的工作,或者是複雜的工作,盡量通過機器、設備來解決。這與國家推動機器人、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初衷一脈相承。」翟志恆說。

無人化工程技術擬引進到港

翟志恆表示,「紫荊號」的設計已預留通用性改造空間,未來可以適用於北部都會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等大型基建發展項目,「紫荊號」的應用場景很廣闊,能大幅提高施工效率,同時解決了多台設備協同作業的難題,針對傳統業界的施工方法進行了多項機械化和智能化革新,希望能啟發香港業界採用更多新技術,共同推進香港建造技術、科技的發展。

他透露,中國中鐵在香港工程項目中,應用內地最新工程技術,不但獲得大量與國際接軌的工程管理經驗,更讓內地的工程技術優勢有機會以香港作為示範情景以走向世界,包括中東市場等,證明內地企業參與香港基建工程的模式是能夠實現「引進來」與「走出去」的良性互動,互利共贏。

此外,中國中鐵正積極發展全面無人化的工程技術。翟志恆舉例,譬如中國中鐵已在上海相關項目採用了TBM(全斷面隧道掘進機)技術,實現設備全面智能自主操作,不需要人去操作,只需要有人監控就可以,「我們也看看像這些特別先進的技術,能不能應用到香港。」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黃子晉(文) 黃艾力(圖))

更多閱讀:

點此查看「中企新風采」專欄

香港中旅社:郵輪短途旅遊服務本月啟航

香港中旅社:熊貓IP將融入18區 善用IP吸更多年輕旅客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中企新風采|中鐵特製「紫荊」盾構機 加速元朗南開發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