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關品方
要防止資訊碎片化,一定要有系統分析。踏入2025年,中美已全面爆發爭端,只是形式不同。如今形勢發展極快,每天都有新的情況,筆者嘗試系統分析。
現時的重點是關稅戰,由美國急不及待挑起。看來中國有備而戰,早已想好怎樣對付。後發先至,後發制人。敵軍先動手,我軍即反制。特朗普現在服軟後退,因為招數用老了,致命弱點已暴露。
美國剛宣布對石墨、稀土等關鍵礦產免除104%關稅,中國稀土行業協會隨即提出反制方案。中國不在稅率上糾纏,而是宣布對出口美國的稀土產品採用「特殊定價機制」,按照國際黃金現貨價格計價,而且要用人民幣結算。
中國向全世界展示其對全球稀土供應鏈的超強掌控能力。
4月10日,美國財政部公布《關鍵礦產關稅調整清單》,石墨、鑭、鈰等28種稀土元素被列入為「戰略豁免」。表面堂而皇之,說是為了「降低製造業成本」,實際上暴露了美國的嚴重短板。
美國動手在先。港人最熟悉的俗話之一:先撩者賤,打死無怨。中國反制的招式俗話太刺激,不提也罷。
綜合包括觀察者網在內的相關專業網站信息,美國在稀土方面的嚴重短板包括:1/產能斷層:美國僅有的稀土加工廠產能在全球佔比只有9%,而且提純技術倚靠中國;2/技術代差:例如F-35戰機的隱身塗層需要釔元素,導彈陀螺系統需要錸元素,但美國這兩種元素的儲量只有全球的5%左右;3/供應鏈缺口:去年,美國進口稀土83%來自中國,在高端磁材領域,比例更高達92%。一句話概括,美國對中國稀土嚴重倚賴,軍事工業被中國捏住軟柿,動彈不得。美國軍工企業內部報告分析:F-35戰機釹鐵硼磁體的成本佔全機總成本的18%,如今中國實施稀土出口「黃金定價」機制,一架F-35戰機的稀土採購成本就會從200萬美元猛漲60倍(筆者對此倍數存疑,待查),而且盛惠人民幣,等同「人民幣黃金本位制」。中國一劍封喉。
中國稀土的威力,人盡皆知。這正是特朗普覬覦烏克蘭稀土礦藏的原因。中國的反制不是臨時決定,而是長遠的戰略考量,基於四大戰略優勢;包括:1/資源稟賦優勢,全球稀土儲量總共大約3800萬噸,中國佔了60%,其中重稀土(高端武器常用)儲量佔比更高達90%,美國在這方面完全倚賴進口;2/某地離子型稀土礦的純度接近百分百,是製造N52釹鐵硼磁體的獨一無二原材料;3/產業集聚形成:從採礦到提純再到深加工,中國已打造出全球獨有的完整稀土產業鏈,美國短期內極難復製;4/金融結算或可實現突破:去年中國稀土出口總額高達127億美元,如果全用人民幣結算,能直接讓人民幣在大宗商品定價中的滲透率提高大約15%——上海黃金交易所已經推出了「稀土人民幣定價指數」,為這次中國官宣的定價機制提供了現貨交易的運作基礎。
規劃決定一切。中國的成功經驗是長期規劃、五年計劃、精準落實,是無可置疑的制度優勢。
根據網媒劉程輝的分析報道,全球稀土產業鏈將受到「蝴蝶效應」影響。中國的稀土政策已經引發連鎖反應。美國軍工產業受挫,「愛國者」導彈生產線因為錸元素供應中斷被迫暫停,相關公司啟動「稀土儲備消耗計劃」,只能夠維持3個月。新能源行業引起恐慌:特斯拉生產電池的碳酸鋰庫存不足,電動車補貼政策將不得不有所調整。國際期貨市場波動,爭相增持稀土現貨,倫敦金屬交易所的稀土期貨價格暴漲。
據相關報道,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發布了《稀土出口企業白名單管理辦法》,把出口資質和人民幣結算關聯起來,是對「商品美元體系」的系統性衝擊。人民幣在稀土市場上將會和美元分庭抗禮。
在中美博弈的過程中,稀土貿易反映兩種不同產業體系的較量。美國倚靠「金融霸權 + 技術壟斷」在全球收割利益,但在基礎原材料方面卻出現致命短板。中國憑藉「資源控制 + 全產業鏈」的強大實力,正在重塑高端製造業的底層邏輯。
《人民日報》評論文章指出:「稀土是工業的維生素,中國掌握着最完整的『維生素配方』。任何想在產業鏈的上游妄圖對中國『卡脖子』,最後都會自食惡果。」
特朗普揮動「對等關稅」大棒威脅中國,卻忘記了美國已患上「稀土倚賴症」。去年美國國防部的稀土採購預算,68%依賴從中國進口。
中美稀土大戰的未來走勢如何,視乎美國能否找到替代源。人民幣國際化能否突破,先看新的稀土定價機制。中國下一步可能會推廣到鋰、鈷等新能源金屬領域,進而重構全球大宗商品貿易體系。三部曲,分三步走。
回到稀土產業。關鍵是中美軍事技術代差的逆轉:F-35戰機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倚靠稀土合金。如果成本飆升導致美國減產,中國殲-20的產能優勢就會更加明顯。
總而言之,中美爭端已經爆發。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正在改寫全球工業文明的底層規則。中國以稀土落閘回應美國的關稅挑釁,讓全世界清楚看到:在中國的產業鏈掌控能力面前,美國的單邊主義只是自殘自虐的幼稚行為,不但損人害己,自己傷得更重。
胡亂加徵所謂「對等關稅」,五時花六時變,企業根本無法適應。自從中國4月初對7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以來,大量買家正迫切尋求中國磁體的替代品。企業生產不能隨意啟動或停止,特朗普的做法愚蠢至極。反觀中國,在稀土貿易方面有板有眼,中國的商業模式在其他地方不可能複製。
筆者找到日本「日經亞洲評論」網站發表的文章(4月22日),分析了中方稀土出口管制給西方進口商造成的衝擊。有外商形容這是中國對美國鳴槍示警:「中國能夠一票否決」。該文章指出,中方此舉是對特朗普關稅政策的有效反制,令西方國家陷入複雜局面。中國在稀土產業的規模和供應鏈完整性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其他國家難以複製。儘管西方國家都在努力建立替代供應鏈,但中國嚴格管控了稀土加工和製磁技術的出口,這些措施短期內可以有效阻礙西方拓展稀土產業的努力。
為什麼呢?該日本網站文章沒有詳細說明。筆者的理解是,從產業經營論的角度看,處於下游環節的企業不可能隨便停止、啟動、擴大或收縮生產,很難在具有極大不確定性的市場周期中存活下來;因為關鍵材料的源頭供應不可控。例如燒結釹鐵硼磁體(「永磁材料」之一)被廣泛應用於電動汽車、電機工具、風力渦輪機、工業機器人,以及導彈、戰鬥機等幾乎所有國防系統裝備,被公認為至關重要。沒有燒結釹鐵硼磁體的穩定供應,如何準確評估下游市場的需求?誰敢下訂單?誰敢接訂單?一環扣一環。誰願意冒特朗普製造的風險?誰知道明天他的想法將會如何?
僅舉一例。根據行業資訊智庫公司阿達馬斯(Adamas Intelligence)提供的數據,某美國企業(知名不具)現時每年生產大約1000噸釹鐵硼磁體。美國去年從中國進口了大約7500噸這種磁體。該企業原本有計劃將產量逐步擴大到一萬噸(10倍),但與現時中國已有20多萬噸的年產量相比,一萬噸仍只是九牛一毛。應否擴容?做還是不做?難搞。
筆者綜合各方報道,中國的規模優勢無可匹敵。中國的供應鏈強大,不單在於規模,而在「模具」工程設計能力。因為每種應用場景所需磁體不同,任何一種磁體都無法批量生產,需要根據每個客戶的具體需求安排不同生產線,是高端ODM或OEM。這道理,港人俗稱的「廠佬」無人不知。筆者有理由相信,特朗普對此懵然不知。
換言之,中國稀土工業做得非常出色,已將一項不算是大宗商品的東西,成功商品化、變成白菜價。這種中國模式,短期內在其他地方不可能複製。
4月4日,中國商務部聯同海關總署發布了關於對釤、釓、鋱、鏑、鑥、鈧、釔等7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從發布之日起正式實施。動作快如閃電。反觀特朗普,宣布全球「對等關稅」之後,由於準備不足,要推遲90日才生效,美其名曰「等人家打電話來約談細節」。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強調,此次中國政府依法對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目的是更好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履行防止無序擴散等國際義務。原因是相關物項具有軍民兩用的屬性,對其實施出口管制是國際通行的做法。
中國對美國進行強力反擊,不僅限制開採礦物、還包括磁體成品的出口。兩方面都很難被取代。雖然出口管制並不等同於全面禁止出口,但中方可以通過限制發放出口許可證的數量來控制出貨量。中國制定這份清單是經過戰略考慮的:挑選的都是對美國經濟至關重要的東西。
例如鋱和鏑,是中國出口限制清單上的七種稀土元素中的兩種,它們能使釹鐵硼永磁體更耐熱(筆者的理解是:概念上永不磨損)。中國不僅是鋱和鏑的主要供應方,還生產了全球超過90%的釹鐵硼永磁體,而且沒有其他國家擁有製造類似的永磁材料的完整供應鏈。通令一出,馬上執行。由於中國供應商需要獲得出口許可,一些清單上的物品運輸已在邊境被扣留,暫時不准出口發貨。中國已向供應商發布了合規信息,出口許可或者需要45天才能處理完成,才安排出貨。從中國採購磁材的外國下游企業正急於弄清楚他們的磁體何時能讓中國海關放行。隨着庫存減少,時間相當緊迫,就看這45天的任何變化。外國下游企業的生產線一旦停擺,如要重新恢復,不是那麼簡單。隨着中國進一步收緊出口管制,西方國家對中國稀土及其產品的過度依賴問題將愈發凸顯,尋求替代供應的任務也將更加緊迫。
外國相關企業在稀土永磁體方面完全依賴中國。電動車、風力渦輪機、半導體相關電子產品、機器人等年產值高達數萬億美元的市場,最終都依賴中國。除非找到替代源,但並不容易,因為替代選擇非常有限。
中國新的管制措施還有不少細節。本文已太長,不便細述。例如為了申請出口許可證,中國供應商必須提供其國外的下游買家對產品用途的更多細節,繞一個彎,壓力落在美國國防部和軍事工業採購方的身上,增加了中國在政策掌控方面的彈性和空間。這真是絕招。
筆者重複一遍:這是一劍封喉。因為中國加強管制涉及「軍民兩用」的應用定義(這是從美國學到的招數),美國要將管制品用於國防工業將非常困難,中國可以隨時斷供。
最後一點,中國對稀土加工和磁鐵製造技術的出口實施限制,是從2023年開始的。美國軍事工業暴跳如雷,已非一年兩年。中國如果進一步化管制措施為禁運措施,將有效阻止西方發展稀土開採產業、自行建立完整的稀土磁體供應鏈的努力。中國鳴槍示警,警告特朗普和一些三心兩意、仍想緊抱美國大腿的騎牆派國家,表明在「對等關稅」博弈之中,中國握有一票否決權,可以立馬把特朗普打翻在地上。特朗普近日態度轉變、意圖妥協,其實後面承受十分重大的壓力。我們看問題,要通過表象看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