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講真D|建多一點居屋 增大一點房屋

文/陳術

昨日(24日),團結香港基金發表了一份「香港房屋趨勢導航」報告,預測未來5年私人住宅與公營房屋年均落成量,分別會達到17,100伙以及37,700伙,符合《長遠房屋策略》,甚至超標完成《長策》目標;團結香港基建議進一步調整公屋與資助出售房屋比例,以及逐漸興建更大面積的資助出售房屋單位。其實,本港的房屋問題仍是社會「老大難」問題,不但公屋、居屋供應需要充足,亦應該增加居屋等面積,讓中下階層人士住大啲、住好啲。

根據團結香港基金的研究,預計2025/26年度至2029/30年度,傳統公營房屋年均落成32,100個單位,已超越《長策》30,800個單位的目標,是《長策》2014年公布以來首次出現;如果計及「簡約公屋」的供應,未來5年公屋年均落成量就會達到37,700伙。至於資助出售房屋,基金則指因為私樓樓價回落,例如私樓與居屋,樓價重疊範圍擴大,但兩者不太存在潛在競爭。

報告的建議,認為收入在中位數以下的住戶,負擔能力還是比較接近居屋或綠置居的售價,強調資助出售房屋仍然有存在必要,資助出售房屋除幫助中低收入階層置業,亦有促進公屋流轉作用;所以未來在供應充足下,逐漸興建更大面積的資助出售房屋單位,以吸引市民購買。

按照傳統想法,公屋、居屋以及私樓,一直是香港房屋階梯的「基本盤」,現時公屋平均輪候時間有望進一步回落,筆者也同意繼續調整公屋/居屋比例,增加居屋的供應;其實,就算私樓價格回落,以至經濟增長動力未夠,居屋的需求雖不如高峰,但一直都是供不應求,去年「居屋2024」計劃,仍有超過14倍的超額認購,對中下階層市民而言,要置業「上車」,居屋始終是最大希望,所以加大居屋供應,對中下階層絕對有利。

與此同時,還記得在幾年前,社會在討論不同土地選項時,不少人都提出要讓香港人住大啲、住好啲,但過去幾年,有關聲音似乎減少了,但其實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一直都「落後」於其他地方,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大約是170平方呎,深圳是300平方呎;而面積比香港更小的新加坡,人均居住面積也有270呎。如果以公屋最低標準來看,170平方呎「不算小」,但是居住空間能大一點,市民生活亦會感覺好一點。

最近,一個位於西沙的私人樓盤,先不論其價錢「是貴是平」,首輪開售據報超額認購80多倍,如果香港房屋問題已紓緩,為何有新界私樓會超額認購如此多?居屋申請,又十幾倍超額認購,而一向較少人關注的「白居二」(白表居屋第二市場計劃),超額申請亦近5倍。可能社會近年更關注包括經濟、消費以至港人北上等問題,但筆者還是想指出,困擾部分港人多年的房屋問題,其實還未解決。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建多一點居屋 增大一點房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