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政府公布紅磡站及海濱發展計劃 擬建地標性大樓設遊艇停泊區

港鐵公司給出的初步規劃圖。(港鐵公司)

【點新聞報道】應政府早前邀請,港鐵公司完成了有關重新規劃紅磡站周邊及海濱一帶的土地用途研究。紅磡站周邊及海濱用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坐落海濱地帶。隨着東鐵綫過海段兩年前通車後,由紅磡到金鐘及羅湖只分別需時約7分鐘及約40分鐘。作為東鐵綫及屯馬綫的交匯點,紅磡現時是重要的轉乘樞紐,可通過規劃升級把握最新發展機遇。為充分發揮紅磡的獨特地理優勢,港鐵建議從4方面為用地以至紅磡社區帶來裨益:

平台地面層將被用來重新配置現時的紅隧過海巴士轉乘站,並興建上蓋大樓。(港鐵公司)

1.優化大眾出行體驗

為進一步優化大眾出行體驗,港鐵建議在一小段的梳士巴利道以及前紅隧收費廣場的南行巴士站位置上構建一個約7300平方米的平台,平台地面層將被用來重新配置現時紅隧過海巴士轉乘站,並興建上蓋大樓,紅磡站與此大樓會以新建的有蓋通道連接。在改變布局後, 市民可透過有蓋及人車分路的環境由紅磡站直達公共運輸交匯處及紅隧過海巴士轉乘站。針對候車環境的改善,港鐵公司考慮在公共運輸交匯處設置空調,並在紅隧過海巴士轉乘範圍設置有空調的候車室。除上文提及的露天公共運輸交匯處遷至擬議大樓以外,紅磡站北面及東面的空間還將被設計為公眾休憩空間。

現時市民由紅磡站前往紅館,可使用一條長約140米的有蓋行人通道。(港鐵公司)

2.提升行人暢達度

為提升紅磡海濱新地標的吸引力,將對區內行人連接進行全面優化與拓展。一方面,將優化現有行人通道與天橋,包括翻新內部飾面、引入天窗設計、拓寬天橋並進行綠化,改善步行體驗。另一方面,將新建橫跨紅磡繞道的高架有蓋行人天橋,連接紅磡站、紅館以東區域及海濱,實現步行直達;建設有蓋行人天橋連接紅磡車站大堂與紅館範圍;以及在紅磡繞道臨海段新建行人板道,連接尖沙咀與紅磡海濱長廊,並通向前碼頭用地的海濱新地標。

港鐵提出,可在前碼頭用地打造階梯式低矮建築群,頂層設計露天餐廳與公共空間,南端設置活動廣場。(港鐵公司)

3.搞活紅磡海濱 豐富遊人體驗

紅磡站周邊及海濱用地,地理位置優越,坐落於維港之畔,具備發展成為香港旅遊新地標的巨大潛力。為吸引遊客並豐富本地市民生活,港鐵提出以下創新規劃:在前碼頭用地打造階梯式低矮建築群,頂層設計露天餐廳與公共空間,南端設置活動廣場。在地標建築頂層設置空中步道、滑梯、觀景台等設施,融合高空餐飲,為遊客帶來維港全新視角。計劃可容納約200艘遊艇的高端停泊區,配套6000平方米高端會所,吸引遊艇愛好者與高消費群體。利用東側水域設置浮台等設施,開展水上活動與戶外表演。項目旨在融合餐飲零售、休閒娛樂與親水元素,打造綜合型海濱度假勝地,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首選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

港鐵計劃設立可容納約200艘遊艇的高端停泊區,配套6000平方米高端會所。(港鐵公司)

4.建立新地標

港鐵建議,將紅磡重塑為集居住與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社區,打造維港內亮點。具體措施包括:在海濱建地標性商住兩用大樓,總樓高約230米,下層作住宅,與遊艇停泊設施產生協同效應;在項目內提供約64600平方米零售空間,吸客消費;建兩幢酒店及其他商業大樓,提供約48300平方米樓面面積,增旅客住宿選擇;於臨海地帶發展住宅,預計提供約1300個私人住宅單位,佔約80600平方米樓面面積。

港鐵計劃善用現時閒置的前碼頭用地作短期用途,將該處發展成休憩用地。(港鐵公司)

港鐵表示,該計劃是針對紅磡站周邊及海濱用地提出的初步發展建議,預計可以提供約199500平方米的總樓面面積,當中約57%(約112900平方米)用作酒店、零售和其他商業用途、40%(約80600平方米)用作住宅用途,其餘3%(約6000平方米)則用作遊艇會用途。在開展長遠發展的工程前,港鐵計劃善用現時閒置的前碼頭用地作短期用途,將該處發展成休憩用地,舉辦不同活動,讓市民「打卡」並欣賞270度維港景色及香港島的天際線,並計劃在2026年第一季將該處開放給公眾使用。

相關閱讀:

打通九龍海濱長廊?李慧琼提3大斷裂點須解決

發展海島遊需配套 業界籲增泊位及鬆綁漁船煮食規限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政府公布紅磡站及海濱發展計劃 擬建地標性大樓設遊艇停泊區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