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李兆基飲水思源 愛國企業家典範

恒基兆業地產集團創辦人、大紫荊勳賢李兆基博士於今年3月17日辭世,享年97歲。作為香港地產界的傳奇人物,他不僅以遠見卓識創建了龐大的商業帝國,更在關鍵歷史時刻,堅定站在國家與香港的一方,展現出企業家應有的家國情懷。他的公益善舉惠及內地與香港,包括捐資發展教育、扶貧濟困、支持抗疫等;他以「飲水思源」的信念,將個人事業與國家、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成為愛國愛港企業家的典範。

李兆基先生雖然與世長辭,但他的奮鬥精神和愛國情懷,永遠值得學習。

人稱「四叔」的恒基地產創辦人李兆基上月逝世,家屬昨日(27日)在香港殯儀館設靈,開放公眾悼念,今日舉行團體公祭,稍後將擇吉日扶柩返回故鄉順德大良安葬。李兆基一生奮鬥不懈,創業興家,不僅成就卓越,更以愛國愛港的家國情懷及推動公益的慷慨熱忱,成為香港工商界的典範。

李兆基在香港地產界的成就卓越,他亦以誠懇待人的風範贏得業界尊敬。他一生熱愛祖國,早於上世紀80年代成立「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支持國家發展,致力於培養高級管理人才,並以「學有所長,回饋社會,貢獻國家」的理念勉勵青年。他的善舉惠及內地及香港無數學子,培養出一代代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的優秀人才。國務院僑務辦公室評價他:「李兆基,一位在香港地產界叱咤風雲的傑出人物。他擁有博大的胸襟,待人誠懇,慈善為懷,素具愛國愛鄉、熱愛公益的熱忱。為促進家鄉的醫療、教育、體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家國情懷超越商業範疇

在香港政商界,李兆基的貢獻有目共睹,無論在經濟、公益還是愛國愛港上,他都樹立了典範。民建聯副主席、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表示,李兆基先生畢生秉持「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信念,既推動香港經濟發展,又將個人事業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他是改革開放後首批投資內地的港商代表,積極參與國家現代化建設,並通過恒基兆業等企業平台積極響應和支持「一國兩制」。從「培華教育基金」培養內地人才,到「溫暖工程」扶助百萬農民,李兆基的家國情懷超越商業範疇,昇華為對民族復興的深切寄望。葛珮帆呼籲社會傳承李兆基「達則兼濟天下」的精神,共同維護香港繁榮穩定,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立法會議員、新質企業家聯合會創始人尚海龍回憶,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他得知水立方建設中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1億元來自李兆基,深感欽佩。他後來了解到,李兆基對教育事業尤為熱心,多次捐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等院校,展現了非凡的胸襟與視野。移居香港後,他更加深刻體會到李兆基及其家族對社會的貢獻,不僅在地產、煤氣等產業上取得成功,還在疫情期間捐贈土地給方艙醫院,出錢出力支持抗疫,堪稱愛國愛港的典範。

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他從李兆基身上學到最重要的一課是「飲水思源」。無論成就多高,財富多大,都應始終心懷感恩,回饋國家、社會以及幫助過自己的人。這一信念深深影響了他,這也正是李兆基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產。

響應改革開放 投資興業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沈豪傑表示,李兆基先生一生熱愛祖國和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初期便積極響應政策,在內地多個城市投資,並創立「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培訓了120萬貧困地區的農民。此外,李兆基在香港捐出多幅農地建設青年宿舍、過渡性房屋及全港最具規模的安老院舍,惠及不同階層和弱勢群體。沈豪傑認為,李兆基在經濟、教育和扶貧等方面的卓越貢獻,彰顯了他對國家和香港的深厚感情,是愛國愛港商人的典範。

李兆基的一生,既是奮鬥不懈、成就卓越的一生,也是心繫家國、造福社會的一生。他的貢獻遍及經濟、教育、扶貧等領域,為國家和香港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精神將激勵後人,讓更多人以實際行動熱愛國家、回饋社會,為國家和香港的穩定繁榮共同努力。

貢獻無遠弗屆 多國領事致哀

2005年,李兆基回內地拜祭中華民族始祖黃帝。

多國駐港總領事館及外國政要紛紛對香港知名企業家李兆基的逝世表達哀悼,並慰問其子李家傑、李家誠。法國駐港澳總領事杜麗緹讚揚李兆基為法國的摯友,感謝他多年來對「法國五月藝術節」的支持。杜麗緹在慰問信中形容李兆基是傑出的企業家與慷慨的慈善家,並提及2004年法國曾授予他藝術與文學勳章,表彰他促進法港文化交流的貢獻。並強調李兆基的事業歷程將繼續激勵新一代。

英國駐港總領事戴偉紳亦對李兆基的逝世表示哀悼,讚揚他在香港及國際社會的貢獻不可磨滅,並指出李兆基在英國同樣享有盛名。丹麥駐港總領事館則向李兆基家人致以誠摯慰問。

此外,不丹皇太后亦致函李家傑,悼念李兆基,形容他是一位有遠見、心懷慈悲的開拓者,其高尚行誼將被永遠銘記。她提到失去父親是人生中難以承受的痛苦,並表示思念與祈禱與李家同在。更表示會在該國最古老的寺廟主持點酥油燈及祈福儀式,為李兆基的永恆安息虔誠祈禱。

授人以漁 扶助內地百萬農民

李兆基祖籍廣東順德,生於1928年,是家中第四子,人稱「四叔」。他年少時在家鄉的私塾讀書,課餘時間隨父親經營生意。1948年,年僅20歲的李兆基僅帶着一千港元隻身來到香港。他初期從事金融及貿易行業,逐步累積資金與經驗。在經商過程中,他敏銳地察覺到,隨着大量人口湧入香港,住宅需求急速增加,市場供不應求。基於這一洞察,他在上世紀50年代末與郭得勝、馮景禧等八人合組永業企業公司,開始涉足地產市場。幾年後,李兆基再和郭得勝、馮景禧共同創辦新鴻基企業,人稱「三劍俠」,而新鴻基中的「基」字正代表李兆基。

至1973年,李兆基決定自立門戶,1976年成立恒基兆業地產,並逐步將業務拓展至多個領域,包括地產、能源、酒店、零售等。恒基兆業旗下現有六家上市公司,成員包括中華煤氣、美麗華酒店及香港小輪等。成立初期,恒基僅擁有20個地盤,但經過20多年發展,如今已在港九新界擁有近600個地盤,成為香港地產業的龍頭之一。

內地深耕40載 擁多個大型項目

在內地市場上,李兆基同樣展現出其深遠的眼光與戰略布局。恆基地產於中國內地深耕逾四十年,開發多個大型房地產項目,涵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打造多個新住宅及商業地標。這些項目包括北京環球金融中心、上海星揚西岸中心、廣州星寰國際商業中心及成都環貿廣場等,均以長線投資為目標,體現了李兆基的遠見卓識及對國家發展的深厚情感。

除了商業成就,李兆基一生熱心公益,慷慨為善。他堅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尤其重視教育發展。他不僅資助內地逾百萬農民接受技能培訓,幫助他們實現就業,還長期支持香港本地的高等教育事業。全港10所大學均曾受惠於他的捐助,他設立獎學金、捐建教學大樓,並於1979年創立「李兆基獎學金」,28年間資助了100名優秀學生赴牛津大學深造。此外,他多次捐出土地供公益用途,包括2013年向博愛醫院捐贈10萬平方呎土地,以及2015年向保良局捐出地皮,用於興建過渡性房屋如「南昌220」及博愛江夏圍村。

李兆基的慷慨善舉還包括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承諾。2018年,當香港恒生指數突破三萬點時,他兌現了捐出十億元用於慈善的承諾,彰顯其扶危濟困的精神。作為香港商界的領袖人物,他在經濟發展和社會公益方面均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他亦以其胸懷家國的精神,積極參與內地建設,展現了一位企業家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

1996年,李兆基在美國《福布斯》財經雜誌的世界富豪排名榜上位列第四,成為亞洲首富。他的傳奇一生,不僅書寫了香港地產業的輝煌篇章,也以其無私奉獻和愛國情懷,贏得了世人的尊敬與愛戴。李兆基堪稱一位傑出的企業家和慈善家,他的精神與成就將長久地激勵後人。

「四叔」有情有義 市民員工齊讚頌

恒基昨日在北角渣華道遊樂場設大型祭壇,開放給公眾向李兆基致祭,不少市民入內弔唁,向「四叔」作最後告別。

曾在李兆基旗下公司任職的員工魏先生說,「四叔」一位地位如此顯赫的企業家,永遠保持謙遜有禮,對員工循循善誘,時常來探望和問候。

另一位曾在嘉慧園任職救生員的關先生說:「四叔對員工好好,我都很懷念他。」他說還記得李兆基曾對他說:「我多有錢都好,穿一對皮鞋就夠用,人需要夠用就好,不要強求很多事。」

任職恒基13年的蔡先生回憶道,「四叔」是一位慈祥有情有義的好老闆。員工做滿20年會獲贈大金牌,日常還有麵包茶點供應。「雖然我是一個普通地產部小職員,平時只會在周年晚宴見到四叔。印象中四叔十分慷慨,遇喜事總會派萬元利是,我也受惠過。所以今日一定要來送別。」

市民程先生昨日專程前來致祭:「四叔一生愛國愛港,對香港和內地都做了很多貢獻,不僅慷慨捐出新界農地助香港發展,更做了無數公益善事。今日特來鞠躬,表達心意。」

逆境求進令人欽佩

與「四叔」同鄉的順德鄉親林先生動情說:「我的兒子是在順德由李兆基父親捐建的李介甫小學畢業,校園環境優美,學習環境很好,感恩李兆基家族對家鄉教育所作的貢獻。四叔亦對家鄉的醫療衛生貢獻良多,令很多人受惠。我在悼念區坐了兩小時,感受他的大愛精神,他逆境求進的人格魅力,令人永誌不忘。」

(來源:大公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李兆基飲水思源 愛國企業家典範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