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機遇灣區|「澳科二號」力爭2027年發射 與「澳科一號」組立體觀測系統

「澳科一號」衛星模型。(點新聞記者黃寶儀攝)

【點新聞報道】「機遇灣區」「機遇香港」「機遇澳門」主題採訪活動今日(28日)走進澳門。28日下午,採訪團到澳科衛星科學與應用數據中心參觀,澳門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澳門空間技術與應用研究院院長、「澳科一號」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張可可教授回覆媒體諮詢時表示,澳科衛星項目團隊目前正積極準備「澳科二號」衛星並爭取於2027年年內發射,屆時「澳科二號」與「澳科一號」衛星將組成全球首個理想的極軌衛星與低傾角衛星組成的星座,形成全球首個高精度地球磁場與地球空間環境三維結構的立體觀測系統,讓這星座的共四顆衛星同時運作,將會發揮更大的科研效果,為全球科學研究應用和澳門科技產業多元化作出貢獻。

作為首顆內地與澳門合作研製的空間科學衛星,「澳科一號」自發射至今,已繞行地球超過1萬多圈,產生近20TB高精度科學數據。張可可表示,「澳科一號」衛星科學團隊2024年底發布了中國首個WM³(澳門世界地球磁場模型)實時四維地球磁場系列模型1.0版。這是「澳科一號」衛星項目科學研究與應用取得的重大進展,將對地球科學研究與地磁國民經濟應用發揮重要作用。

據介紹,該實時地球磁場模型利用了「澳科一號」衛星等高精度地球磁場數據,是中國首個自主可控的實時地球磁場模型,具有廣泛重要的科學與應用價值,可用於地球深部、地球海洋、地球空間的科學研究,也可用於航天航空航海導航、資源勘探、智能終端等。

「手機裏的指南針,其實就是利用地球磁場作用。」澳科衛星科學與應用數據中心技術員李森介紹項目進展時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應用就是實時地球磁場模型,「地下一兩千米的地方無法接收衛星信號,只能通過地球磁場來導航,現在已經用於礦物勘探及開採。」李森說目前已經初步建立起一套基於實時地球磁場的導航系統,應用面很廣泛,「當有一天,可能戰爭來臨,或者太陽風暴比較強烈,我們的衛星受到干擾,這時候就可以用地球磁場導航來作為替代。」

澳科衛星科學與應用數據中心技術員李森為記者介紹項目進展。(點新聞記者黃寶儀攝)

隨着「澳科一號」衛星數據不斷積累以及算法與軟件的更新,「澳科一號」衛星團隊將會不斷發布實時地球磁場模型的更新版本。「澳科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後,預計在太空有5至10年的壽命。目前,澳科衛星項目團隊正積極準備「澳科二號」衛星並爭取於2027年年內發射。屆時,四顆衛星同時運作,將會發揮更大的科研效果。

2024年12月,在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習近平主席親臨澳門科技大學考察,同澳科衛星科學與應用數據中心研究人員和學生代表親切交流。張可可回憶當時情景時表示,感受到習主席的親切關心,很受鼓舞。習主席對澳科衛星項目成果應用非常重視並提出了殷切期望。項目團隊成員目前正努力將衛星科學成果轉化為實際國民經濟應用,為促進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貢獻航天科技的力量。「我們將依託『澳科』衛星地面站、衛星數據中心和科學團隊等現有資源,推動澳門航天科技事業的發展。」

在澳門科技大學裏的澳科衛星科學與應用數據中心,「澳科一號」代表性應用及科學成果都有展示。(點新聞記者黃寶儀攝)

本次採訪活動將持續至29日,接下來,來自近30家中央媒體、廣東媒體和港澳媒體的百餘名記者將走訪澳門、珠海等地,通過數據挖掘、案例解析、人物專訪等維度,多角度、全方位報道展現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果,揭示粵港澳三地未來合作的趨勢以及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布局,同時展示在大灣區進一步融合過程中香港所面臨的難得機遇。

(點新聞記者黃寶儀、帥誠 澳門報道)

相關報道:

機遇灣區|澳門助力中藥產品創新應用 開拓國際市場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機遇灣區|「澳科二號」力爭2027年發射 與「澳科一號」組立體觀測系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