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於1月20日重返白宮,於周二(4月29日)上台滿100天。特朗普上任後的橫蠻行徑備受批評,引發國內抗議迭起、訴訟不斷,美國盟友又不滿其「美國優先」政策,尋求擺脫對美國的依賴,資本市場更因特朗普挑起關稅戰而劇烈震盪。特朗普企圖以「帝王式作風」,重塑以「美國優先」為核心的新秩序,但肆意擾亂國際秩序,結果自陷孤立境地。其百日執政已變成「百日亂局」。
特朗普周二前往密歇根州舉行集會,慶祝執政百天。密歇根州是特朗普去年大選從民主黨手中奪回的關鍵戰場州之一,「舊地重遊」旨在向支持者宣揚其執政「勝利」。他上周二受訪時吹噓新任期的頭3個月取得「勢不可擋的成功」。然而除了「特粉」外,其他美國人並不認同,有人甚至將最近3個月稱為美國史上最不穩定時期之一。
馬斯克準備淡出
內政方面,特朗普管控非法移民、去多元化的行動均受挫,甚至連他拉攏加入「政府效率部」的盟友馬斯克亦準備淡出。特朗普上台百日簽署大量行政命令,推翻許多美國政策的基石,引起法律學者警惕。此外,早前Signal群組洩密事件引發軒然大波、馬斯克與特朗普團隊成員頻爆內訌,令外界對特朗普團隊倍生質疑。
特朗普本月接連遭到3名前美國總統,分別是奧巴馬、克林頓和拜登的批評。歷史學家稱,前總統公開嚴厲批評現任總統本就罕見,這3名前總統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都這麼做更是史無前例。其中奧巴馬4月3日批評特朗普政府對美國大學等機構採取削減資助等打壓措施,號召進行反擊;拜登15日譴責馬斯克削減社會保障開支,「在不到100天時間內,這屆政府已造成如此大的損害和破壞」。
「24小時結束俄烏衝突」得啖笑
外交方面,特朗普競選時提出「24小時結束俄烏衝突」,然而進展停滯,連他自己都不得不承認是「開玩笑」。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在國際上更不斷碰壁,關稅政策遭受多國反制,歐洲和加拿大大型退休基金開始停止對美投資,美股、美債和美元匯率紛紛下跌,令其不得不調整關稅政策。
美國副總統萬斯在2月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炮轟」歐洲,令歐洲確信要加速擺脫對美國的安全依賴。歐盟準備加速構建「去美國風險」貿易網絡,對沖美國政策帶來的衝擊。而加拿大在遭遇美國「背叛」後,更將應對美國擴張主義言論和關稅大棒,作為今屆大選的主要議題。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指出,外界對於「特朗普衝擊」有心理準備,也預計到美國政策右傾,保護主義、孤立主義、單邊主義加劇後會對美國和世界帶來變化,然而其激烈和廣泛程度仍超出預料。智庫美國進步中心表示,特朗普上任後100天內,疏遠或故意威脅美國盟友和貿易夥伴,使美國在世界舞台上更孤立,「讓美國變得軟弱,美國人正為此付出代價。」
政策全方位打擊生活 選民失望

美國總統特朗普重返白宮將滿100天,《華爾街日報》訪問多名美國選民,他們異口同聲指特朗普的政策打擊他們日常生活,尤其關稅措施導致物價上漲,加劇他們對經濟的憂慮。
40歲的福斯特從事教育政策工作,他表示去年大選投票支持特朗普,因在對方首個任期內,美國經濟相對強勁。在特朗普重返白宮後的最初數周,他依然保持樂觀,但隨着關稅措施推出,他開始對美國經濟失去希望,更一直避看自己的退休金賬戶,「如果情況沒有好轉,我很難繼續支持他了。」
53歲的桑福德在一家罐頭公司工作,她表示正受到特朗普政策的全方位打擊。她任職的公司正努力應對特朗普關稅帶來的影響,這也影響了她的退休金。桑福德的丈夫擔心共和黨正討論的醫療補助削減計劃,可能會威脅到他依賴的醫療補助。此外,桑福德的兒子從小便受益於「多元、公平和包容」(DEI)計劃,她憂慮因特朗普強烈反對DEI,兒子將失去這些資源,坦言「我沒想到情況會這麼差」。
擔心就業 勒緊褲頭
特朗普政府決定凍結部分農業計劃的資金,在科羅拉多州農村地區引起廣泛不滿。牧場主霍米亞克說,根據上屆政府通過的法律,牧場主原本期待獲得水利工程補償,但現在卻陷入困境,「特朗普政府帶來的經濟不穩定和資金削減,令我勒緊褲頭。」 他還擔心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會對自己女友的就業產生連鎖反應,因她任職的公司大部分產品都在中國生產,「我非常擔心她會被解僱。」
75歲的梅勒已退休,她和丈夫一直根據食物價格上漲的情況制訂預算,但特朗普的政策將使情況變得更困難。「我們一直努力維持收支平衡,希望我們的車不會壞掉。」患有肺動脈高壓的梅勒也依賴昂貴的處方藥,她擔心即將徵收的藥物關稅,將令她更難獲得藥物。
簽署130項行政命令歷來最多 20%報復政敵

美國總統特朗普自1月20日就職以來,已簽署130多項行政命令,達到史無前例數量,並在上任後隨即廢除前總統拜登的67項行政命令。據媒體統計,特朗普簽署的新命令中,近一半旨在推翻以往政府的政績、四分之一用來進行「文化戰爭」、五分之一是報復政敵。
特朗普上任第一天,便叫停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預算撥款,他於3月14日指示大幅削減「美國無家可歸問題跨部門委員會」和「少數民族商業發展署」的經費。特朗普對以往政府的「多元、公平及包容」(DEI)政策不滿,他已簽署至少40項法令作出改變,還有禁止跨性別者參軍、並消除聯邦政府中的「反基督教偏見」等。
在報復政敵方面,特朗普上任當天便撤銷數十名前政府官員的安全許可,包括他首個任期時的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他還針對代表其對手的律師事務所,撤銷其聯邦合約並剝奪他們獲取敏感資訊的權限。
稱「不完全同意美應由法律統治」 惹美法治制度動搖疑慮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接受美國《時代》雜誌專訪時表示,他「不百分之百同意」美國應是一個由法律而非由人統治的國家,這番言論立即引發各界對美國法治制度受到動搖的不安。
暗示或延長總統任期
在訪問中,當《時代》記者詢問特朗普,是否同意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的名言「我們是一個由法律統治,而非人統治的政府」時,特朗普回應說,「我認為我們是一個由法律統治的政府,但總得有人來執行法律。而在理想情況下,應該由像我這樣誠實的人來參與執行。」特朗普這番話顯示出他對「法律至上」理念的保留態度,間接透露他更重視人治在政府運作中的角色。這種看法與美國長久以來強調的憲政體制相悖,引起法律與政治學者的關注。
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同一訪問中,當特朗普被問及是否考慮尋求「第三個任期」時,儘管他未直接表態,但表示「有些漏洞大家都知道」,暗示可能延長總統任期,還表示正「收到大量要求」希望他繼續領導美國。
特朗普在處理非法移民及遣返政策上的強硬作為,其實與他聲稱「不相信法律」的說法產生矛盾。特朗普政府正是援引十九世紀的《外國敵人法》來進行大規模驅逐行動,將數百名移民送往薩爾瓦多監獄。有評論指出,在特朗普管治下,美國的「民主」制度正面臨前所未見的壓力,令人擔憂國家未來的走向,是否仍會繼續堅守法治原則。
(來源:香港文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