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煒
本系列過去幾期系統性論述了貿易戰對美國經濟的可能影響,特朗普集團製造業回流的意圖能否得逞以及各國應對貿易戰採取不同策略的內在原因。在這一段時間裏,特朗普除了延期執行對各國追加的對等關稅,對中國輸美主要商品電子產品也進行了豁免,充分暴露了其色厲內荏的本質。其實仔細想想無論是特朗普1.0還是2.0任期執政前100天,這個團隊實實在在為世界和美利堅帶來了什麼好處?或曰實實在在幹成了什麼事?好像乏善可陳,更多是一地雞毛,但是世界又好像很熱鬧有翻天覆地的感覺,所以,也許其本質還是一個演員,最大的興趣是以不同的話題吸引聚光燈。
面對特朗普集團套路式極限施壓咄咄逼人,中國的態度已經非常明顯,「他橫由他橫,清風拂山崗」的自信淡然和堅決應對絕不手軟的策略得到國民的認同。對一個出爾反爾說話如放屁的人,即使其口風軟了許多,我們也絕不迎合,必須在其展現實際行動撤銷不合理關稅後再談。與此同時,國家也主動出擊化解貿易戰影響,包括積極拓展替代市場。以下談幾點筆者思考的應對策略。
首先,進一步激活超大規模市場。雖然美國從總金額上是世界第一大市場,但其價格的貢獻遠大於只有3億人口的量的貢獻,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才是以量計算全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美國個人消費支出確實佔GDP很大比重(約70%),但服務消費佔了絕大多數比重(為個人消費支出的65%),因此有形商品(包括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對GDP貢獻僅為25%。2024年,美國有形商品消費總額達6.5萬億美元,增長5%,其中價格貢獻約3%,數量貢獻約2%。而中國有形商品消費對GDP貢獻達40%,遠遠高於美國。2023年,中國有形商品消費總額為3萬億美元(約20萬億元人民幣),增長7%,其中價格貢獻3%,數量貢獻4%。2023年,美國人均消費支出4.8萬美元(約33.6萬元人民幣),其中有形商品人均消費1.68萬美元(約11.8萬元人民幣),而中國人均消費支出僅為2.68萬元,有形商品人均消費僅為1.2萬人民幣,差距巨大。因此,未來的首要應對之策,是把我們的人均消費金額搞上去。而要實現這個目的,主要依靠增加消費場景、提高消費頻次和消除過度內卷鼓勵適度通貨膨脹。
其次,充分利用外需,而利用外需的形式一是出口,即把商品送到對方的土地上消費,還有一種方式是旅遊,即讓外國人口來中國的土地消費。目前,中國已經對不少發達國家開放了免簽政策,如果美國執意阻撓中國商品出口到美國,則可以對美國居民也開放免簽,並運用各種政策鼓勵其來中國旅遊消費(離境退稅金額已經提高),甚至更進一步開放就業和定居。2023年,赴美外國遊客6650萬人,在美消費總額為1550億美元,人均消費4000美元,對GDP包括旅遊相關行業連帶間接效應共貢獻1.05%。而外國遊客2023年入境中國為3500萬人,人均消費2200美元,消費總額約770億美元,對GDP總貢獻1.2%。可以看出中國在外國人來華旅遊消費上較美國待發掘的潛力空間還有很大。
第三,美國的全球化退縮給中國的全球化擴張提供了空間,尤其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前面我們回顧了二戰後美元的國際化進程,是從「馬歇爾」計劃支持歐洲建設和朝鮮戰爭期間向日本大量採購物資開始正向循環然後推廣的,因為相關國家手上沒有美元不可能向美國購買商品。如今美國享受着「鑄幣稅」卻把自己描述成受害者,乃是滑天下之大稽。中國正好趁此機會推廣人民幣的使用,允許進口國用人民幣購買我國產品,當然同時要希望對方接受我們用人民幣購買對方產品。為了維護幣值穩定,匯率形成機制除同美元和一籃子貨幣掛鈎外,也可以同非國家背景的貨幣如黃金、比特幣或石油等商品掛鈎,增強人民幣的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地位。如果美國實在介意美元逆差,我們可以不介意人民幣逆差,可以要求美國允許我們用人民幣購買其產品。
最後,還是要不斷加強科技進步建設,突破各種技術的「卡脖子」。在這方面,可以趁美國為削減財政赤字而削減研究經費的時機,積極招攬其流失人才。目前,中國吸引美國人才更多是吸引華人回流,尤其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和新能源領域。為了進一步大規模吸引美國本土人才來中國,還需要在語言、文化和評價體系上作出更多突破。
綜合上述推演分析,特朗普全球貿易戰的可能發展路徑有了大體脈絡,留待局勢發展一一比對驗證。總體而言,中華民族是個「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民族,朋友來了有好酒。但是同時,豺狼來了有獵槍,和中國人打交道,耍流氓是沒有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