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完善補充勞工計劃 提升香港競爭力

文/吳桐山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其經濟發展面臨着諸多挑戰,其中勞工問題一直是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現時政府有不少輸入勞工的計劃,藉以舒緩本地勞動力不足問題,然而在執行細節上宜深入優化,令措施更為貼地和解決「痛點」,提升實際經濟效益。

自前年9月4日起推行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截至今年2月28日,已接獲11,342宗申請,涉及98,065名外勞,其中71,623名擬從事過往一般不得輸入外勞的職位。關於這一計劃的推行,最近在立法會和輿論上,勞資雙方有激烈的爭論,也凸顯出香港在勞工政策上面臨的困境。

勞方代表認為,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應該暫停放寬輸入外勞,以保障本地工人的權益。這一觀點反映了本地工人對就業競爭的擔憂。而資方則強調,正是由於經濟不景,才需要提升經濟活力。如果繼續維持高成本的人力結構,香港的經濟只會更加糟糕。以建造業為例,該行業一直面臨着嚴重的人手短缺和老化問題,特別是在鋼筋屈紮工和電氣裝配工等關鍵崗位。人手短缺導致工程進度緩慢,成本上升,影響了整個行業的發展。因此,資方認為優化輸入外勞是解決人手短缺、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

食宿交通增加僱主成本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確實存在着諸多限制和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要求外勞人工不能低於本地工人的工資中位數,但同時僱主還要負責外勞的食宿等開支。這一規定使得僱主聘請外勞的實際成本大幅增加,變相以超出本地勞工市場成本聘請外勞,削弱了輸入外勞的成本效益。相比之下,本港外籍家庭傭工(外傭)的最低工資僅為4990元,即使計及僱主負責的食宿及機票等開支,與本地傭工的工資還有一段距離;參考海外經驗,新加坡和澳門在輸入外勞方面就沒有類似的限制,這使得它們在吸引外勞、促進經濟發展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

另外,建造業外勞只能在指定項目中工作,完成工程後便要返回內地再作申請,不能在同一僱主下的其他項目中工作。地盤的一個工序通常只需幾個月,漫長的手續只能換來幾個月的勞動力,這不僅使政府、承建商和工人在行政手續中浪費了時間,也降低了外勞的使用效率。

面對美國掀起的貿易亂戰,香港經濟環境艱難。在這種情況下,香港必須着眼於救經濟、救產業、救企業,才能讓打工仔獲得更大的好處。這就需要對現有的補充勞工計劃進行優化和改進。

增加輸入外勞靈活性

政府應該充分考慮僱主組織及勞工團體等持份者的意見,對計劃的涵蓋範圍、運作和實施安排等進行全面檢討。例如,可以考慮適當調整外勞工資的要求,或者提高居所成本的抵扣比例,以降低僱主的聘用成本。同時,也可以探索更加靈活的外勞使用方式,如允許建築工人可按承建商安排,在承建商旗下的各個項目中工作,甚至是不限於公營或私營項目,提高外勞的使用效率。正如現時外傭不會只做清潔,還會負責煮飯、接送孩子等,都被視為履行家務職責,獲得允許。

至於勞資雙方對輸入外勞是限制還是放寬的矛盾。有道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經濟困難時期,如果香港還不思考提升自身競爭力,最後產業都沒有了,打工仔的飯碗只會更少。當務之急是着眼救經濟、救產業、救企業,才能讓打工仔獲得更大的好處。

(作者為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完善補充勞工計劃 提升香港競爭力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