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妮娜
這些天香港金舖老字號「忠記」迎來大批市民賣金套現、落袋黃金今年以來飆升帶來的收益。幾乎就在「忠記」收金盛況發生的第二天,黃金價格下跌——真是不得不佩服本港市民敏銳的市場觸覺,那些賣金的投資者似乎的確是踩在了黃金高點出貨。但遠在美國,另一個投資神話約翰·保爾森此時非但沒有套現離場,反而大手筆出資8億美元收購金礦股份。
從新聞報道了解到這兩個背道而馳的投資現象後,普通投資者究竟應該跟從落袋為安的腳步去賣金,還是追隨保爾森堅定持有黃金?如何解讀大眾傳媒報道的財富新聞熱點?或許加個傳播學視角,更能幫助人們做出適合自己的明智選擇。
搜集和解讀資訊是傳播學應用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固然經濟學能夠直接通過供需、價格,國際市場各項經濟和金融指標建立分析模型預測走勢。但是傳播學擁有一個獨特優勢:它永遠會留一隻眼睛關注這些指標傳播過程的四要素:信息的發送者、信息本身、信息傳播渠道、信息的接收者。在數碼時代,大部分人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電子渠道接受資訊,看清楚傳播過程的這四個要素、並參照做出投資判斷顯得尤為重要。
新聞傳媒報道新聞需要遵從新聞價值要素,資訊越新鮮、越反常越容易成為新聞報道的熱點。然而這些熱點僅僅是一個現象的快照,尤其對於貼地的新聞大眾傳媒這個特點尤其明顯。比如,美國的《華爾街日報》不太可能會報道「忠記」收金盛況,而香港的本地媒體如《香港文匯報》、香港01會報道;保爾森押注黃金15年並持續買入的新聞,香港本地媒體《香港仔》不會納入,《信報》《華爾街日報》會追蹤。因而選擇何種傳媒提供的資訊作為投資參考很關鍵。
至於信息本身,保爾森持續押注黃金的新聞,細細看他是通過投資礦商持有黃金,並不持有黃金實物。更重要的信息接收者即我們本尊,更是挖掘資訊背後之於投資意義的重中之重,每個人所處的地域、持有黃金的需求、投資黃金的比例、投資配置的時間都不同,無論是「忠記」金舖的賣金者,還是投資大佬保爾森,都和我們每一個人的情況不同。
到最後我們發現,當視聽過度關注黃金資訊,我們忘記了黃金本身作為投資產品的屬性。黃金作為避險的金融工具,是不少家庭資產配置的組成部分。筆者在過去兩年遇到兩個所謂香港老錢家族,均指點筆者應該大幅配置黃金。他們判斷的邏輯非常簡單,一是全球黃金供給的稀缺性,二是全球通貨膨脹的趨勢性。1990年以來,全球貨幣的普遍貶值(除了瑞士法郎和新加坡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美元與黃金脫鈎後,新興市場貨幣對美元整體貶值幅度達90%以上,疊加美元對黃金貶值超過90%,若持有黃金至少逃過了這180%的貶值縮水。
時下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引發的信任危機加大了國際社會對美元信用和美債信用的擔憂,未來黃金價格走勢既無法根據「忠記」金舖的賣金數據判斷,也無法僅憑華爾街日報對保爾森押注黃金的新聞推測。在信息的噪音中,唯有回歸黃金這個投資對象的本質,才能在每日不確定性都在增加的當下,做出適合自己的投資判斷。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