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慧說法 - 點新聞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久慧說法

久慧說法|加強開放沙頭角抗戰紀念館 推展愛國主義教育

參訪沙頭角抗戰紀念館後,作者提出應取消團體預約限制,增撥政府資金與引入義工,實現紀念館全天開放,讓市民自由參觀學習抗戰歷史。透過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傳承先烈英勇事蹟與民族精神;此舉有助於弘揚抗日精神,提升香港市民的家國認同。

久慧說法|無懼美國關稅霸凌 減運費開拓新興市場

上帝要他滅亡,必先使他瘋狂!特朗普接連野蠻出招,以所謂的「對等關稅」經濟手段螳臂擋車,意圖阻緩全球化銳不可擋的步伐,摧毀環球自由經貿秩序,令世界各國義憤填膺!我國在美國脅迫下,作出合理關稅反制,特朗普卻針對這一點,大搞白色恐怖,祭出「順我者昌」的卑劣戲碼,於美國時間4月8日再向所有中國產品額外加徵50%關稅,總稅率竟高達104%,妄圖恫嚇炎黃子孫!

久慧說法|推動大灣區免費法律諮詢 促進灣區融合

目前免費法律諮詢多集中於內地,香港相對缺乏針對性服務。建議整合律師資源與公營平台,透過媒體宣傳和專線服務提供即時協助,促使香港與內地法治接軌,進一步推動大灣區的融合。

久慧說法|毋負韶華 護國名將激勵青少年奮進

清明時節,筆者有幸緬懷漢代名將霍去病保家衛國的英勇事跡,觀看了國史教育中心主辦的歷史舞台劇《毋負韶華——驃騎鐵將・霍去病》,深受感動。

久慧說法|作育英才近百載 無花果樹下自成蹊

日前,筆者到紅磚百年古建築英皇書院參加開放日,校內學術氣氛濃厚,學生們純朴好學,令筆者留下深刻印象。

久慧說法|公私營醫療「一盤數」 廣泛應用創科及AI遏止醫療通脹才是良策

剛過去的3月20日是「國際幸福日」,聯合國設立這節日的目的是讓世界各地人們感受到幸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據聯合國《世界幸福報告2025》,香港排名第88位,創歷史新低,亦遠低於內地及新加坡等亞洲先進經濟體。

久慧說法|延長校園開放時間 便利基層媽媽就業

如何釋放女性勞動力,增強勞動人口的生產動能,從而促進新質生產力,一直是社會談論人力資源時聚焦的重點。本港幸有廿多萬外傭分擔中產媽媽的育兒及持家重擔,令其可以繼續全職工作。奈何根據法例規定,外傭須在僱主家中留宿,有能力聘請外傭局限於中產家庭,對於基層母親,特別是那些新移民媽媽,只得放棄就業去照料年幼子女。

久慧說法|優化新型工業化補貼模式 讓資金留在香港

政府持續支持本港工業升級轉型,去年政府優化「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令在港建立的新智能生產線總數突破100條,主要涵蓋生物科技、納米纖維材料、新能源等範疇,總投資金額約13億元,當中9.3億為私人投資。

久慧說法|第三間醫學院要勇於突破 做港大中大都不敢做的

公立醫院人手不足、輪候時間長、醫療事故時有發生,一直為人詬病。最近消委會調查又揭發私營醫療涉報價不清及濫收費用,以致本港醫療通脹嚴重的真相。故此,即使是有醫療保險的中產,也難以在醫療困局中置身事外。

久慧說法|踏實檢討及披露研發往績 速建本港AI成果庫

特區政府銳意發展創科,抓緊人工智能發展機遇,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以大篇幅闡述各項促進香港成為人工智能產業國際交流協作匯聚地的措施,包括預留10億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

久慧說法|演藝伯大尼開放日 堪稱香港電影遊盛事

上周日(2日)是演藝學院40周年開放日,筆者正好路過薄扶林伯大尼古蹟校園,見到人頭湧湧,大批市民滿懷熱情入內參觀,於是筆者亦順道參與這個別開生面的開放日。

久慧說法|另一個未能發問的大問題

昨日(3日),筆者參與南華早報在金融區舉辦的預算案座談會,嘉賓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以英語向逾百名中外友人解說今年的預算案重點,眾人濟濟一堂,互相交流。雖然政府面對千億財赤壓力,新發表的財政預算案仍堅定推動人工智能研發,透過設立人工智能研發院、加強政府部門及大企業實際應用AI技術,務求抓住AI急速發展帶來的機遇,引領本港經濟邁向多元發展及高增值方向,令人稱許!

久慧說法|搞好交通、洗手間及維護 發展宗教旅遊

佛教在我國發展源遠流長,而訪港旅客中內地同胞佔最大比重,按邏輯來說,旅發局若能積極宣傳更多本港寺廟,串聯現有佛教景點,就能以最低成本吸引旅客重臨香江,而不是說起「去香港拜拜」,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選擇。奇怪的是旅發局似從未從旅客背景着手分析,多元創新,力推迎合旅客文化喜好的宗教景點,在旅發局官網根本找不到深具歷史文旅價值的「香港三大古剎」,包括靈渡寺、凌雲寺及據考證應為香港佛教發源地的千年古廟青山禪院。

久慧說法|破法例框架增經濟活力 併租滅赤

去年年中,房委會轄下的公共屋邨商場及街市「吉鋪」增多的情況,引發社會關注。筆者近日走訪「非房署街市」的油塘鯉魚門街市及沙田廣源街市,發現此類「承包制」街市較公營街市興旺,經營模式相對靈活。

久慧說法|一機構佔三古蹟 騰址滅赤

首先要一讚古物古蹟辦事處,身先士卒騰出古蹟,約一年前從法定古蹟尖沙咀彌敦道136號的前九龍英童學校,搬往灣仔稅務大樓14樓。預料前九龍英童學校的歷史建築將在重整後向遊客開放,並與附近建築風格相同的紅磚聖安德魯堂相輝映,產生協同效應,成為尖沙咀文化觀光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