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幣」收集虹膜資料 涉違私隱條例

虛擬貨幣「世界幣」(Worldcoin)在香港的營運點,上月急增至五個,部分可以收集虹膜資料,參與「世界幣」項目的人士需提供虹膜信息註冊身份,引起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關注,其在香港的運作涉及嚴重的個人資料私隱風險,並相信有關機構收集及處理敏感的個人資料的情況可能涉及違反《個人資料(私隱)條例》。

公署啟動主動調查程序,昨日根據法庭手令,進入「世界幣」在香港的六個處所調查,要求營運者交出相關文件及資料。

私隱專員鍾麗玲呼籲市民,對「世界幣」項目提高警惕,小心保護自己的敏感個人資料。網絡安全專家表示,虹膜生物辨識技術未來普及度或提高,市民應留意,提供虹膜資料有被用於冒充身份的風險。

上月起大舉擴展營運點

私隱公署人員昨日持手令搜查與世界幣相關的六個處所,要求交出文件及資料。右圖:世界幣的營運點上月突然由一個增至五個。(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私隱公署調查員昨日下午持法庭手令,進入「世界幣」六間分別位於油麻地、觀塘、灣仔、數碼港、中環和銅鑼灣的處所調查,要求營運者交出相關文件和資料。

公署高級個人資料主任盧廸凡表示,目前本港參與「世界幣」項目的人數、負責人身份、虹膜信息的用途等,是調查方向之一,現階段暫未有相關資料。他指「世界幣」上月由一個營運點增至五個,現時有四個營運點,部分可以收集虹膜資料,惟公署無權禁止六間處所營運。

勿隨意交出個人資料

私隱公署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補充,虹膜信息可被視為敏感的個人資料,任何人士或機構作為資料使用者在香港收集、持有、處理或使用個人資料時,必須遵從《私隱條例》及相關保障資料原則的規定,若資料使用者違反相關規定,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可向有關資料使用者發出執行通知,違反執行通知所載的要求,即構成刑事罪行,相關調查工作仍在進行中。公署亦勸喻市民,切勿隨意參與會收集個人資料的活動,提供生物辨識資料時亦應留意相關條款,警惕洩露個人生物辨識資料。

網絡安全專家、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協理副校長林森指出,虹膜生物辨識技術暫時在本港未普及。他表示,「現時較少使用,不代表將來不會用」,相信隨着科技進步,普及度或會提高。他呼籲市民避免虹膜資料外洩,表示若被取得相關資料,可用於冒充事主進行登記或身份認證。

據網上資料,一枚「世界幣」的價值約2.36美元,折合約18港元,和不少虛擬貨幣一樣大起大落,上月一度升至4.36美元,一個月內跌至2.72元,近期在2.3至2.5美元之間徘徊。

記者實測|「世界幣」提現金 須交虹膜信息驗證

大公報記者昨日下午約5時半,到「世界幣」位於油麻地上海街66號的其中一個店舖,見到大門緊閉。落地窗上仍張貼相關宣傳海報,門內有數張椅櫈和一張塑膠枱,桌後有一個用數個易拉架圍起的區域,當眼處未見用於掃描虹膜信息的器材。有數名用戶正站在店舖外張望,其中一名用家對大公報記者表示,自己提前一天預約時段,準備掃描虹膜提取相應金額,但等候許久未見有店員接待,在「世界幣」的手機程式上亦找不到客戶服務人員,只能乾等。而「世界幣」在中環的其中一個設有虹膜掃描裝置的共享辦公室,昨日下午仍在運作。

參與「世界幣」項目人士要先下載名為World App的軟件,「世界幣」的網站聲稱無需用到電話等個人信息。大公報記者實測發現,在World App提取現金階段,被要求提供個人電話、虹膜等個人信息進行驗證,亦被要求打開iCloud備份權限。據現場用家所述,未登記World App亦可進行買賣,但登記賬戶進行提現則需要到現場收集個人虹膜信息。網站聲稱虹膜用於分辨用戶是否真人,以及過往有否註冊,至於收集的其餘信息,則未就用途作明確解釋。

「世界幣」是什麼?

「世界幣」(WorldCoin)於2020年面世,是一種加密貨幣,由有「ChatGPT之父」之稱、OpenAI行政總裁阿爾特曼(Sam Altman)創立,是基地設在美國和德國的公司Tools for Humanity開發,據其網頁稱,測試至今已經有超過320萬人註冊。

據「世界幣」的網頁顯示,其目標是運用區塊鏈技術,構建全球適用的個人身份識別系統(World ID)、全球性通用貨幣(WorldCoin),以及連接身份識別與通貨的電子錢包(WorldAPP)。

想要擁有一枚「世界幣」,要去到指定場所,利用一個銀色球體的「虹膜掃描儀」掃描虹膜,確認用戶是真實人類,然後系統會為每雙虹膜配備一個獨特的編號,繼而創造個人身份證明,完成程序後,用戶將獲得免費的「世界幣」。

網頁顯示,已獲身份認證的用戶,已經覆蓋全球120個國家或地區,目前香港總共有四個地點設有「虹膜掃描儀」。不過,「世界幣」項目在不同地方也引起私隱外洩和詐騙的疑慮,英國和德國正調查牽涉的私隱問題,肯尼亞政府去年已禁止「世界幣」在當地營運。

相關報道:

私隱公署調查Worldcoin世界幣 涉違例收集市民虹膜信息